儘管台灣官員很早就示警,世衛卻把該島從全球的資訊網路中隔絕。
要說地球即將毀滅,對我而言比死亡還難理解。你也可以接受大難即將臨頭,重新思考起「懷抱希望」的真義。
假如有哪個科學家預測溫度會上升攝氏兩度,那也不過是講出一個最有把握的數字而已,其實是「至少」會上升兩度,真正上升的溫度說不定其實高得多。人類絞盡腦汁想控制全球碳排放,讓地球免於融化的命運,這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的理智會選擇專注於那明確的證據。要是你還不到三十歲,應可保證能親眼目睹這一切。別種的世界末日,無論成因是宗教預言、熱核反應或小行星,至少還有個一刀兩斷的痛快死法——前一秒世界如常,下一秒灰飛煙滅。
我從決策人士和相關行動派人士提出的解方,推演出一些可能的情況,而它們彼此間有些相同的必需條件。我們的大氣和海洋在氣候變遷發生之前,只能吸收一定的熱,而各種回饋環路讓氣候變遷更嚴重,使得情況完全失控。每年約有三、四百萬隻貓狗被安樂死。
」這類強調並非自然法則,而來自於我們所講述與自然有關的故事研究結果顯示,一些引進的植食動物恰好能取代更新世晚期滅絕的物種,像美洲野馬和滅絕的野生馬。美國南部的農民討厭大批野豬翻土覓食破壞農作物。如果有100億頭豬將每寸土壤都翻過,那當然有些物種會失去主要棲息地。
因此,千萬不能誤以為可以將「引入外來種」作為保育手段。近30年後,這些動物的後代——數十頭的河馬,在哥倫比亞北部的小湖中繁殖,成為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外來入侵種。
這裡的獅子、長頸鹿和其他野生動物從艾斯科巴位於麥德林的豪宅莊園被移往新家。但艾斯科巴的毒梟河馬們顯示,引入種也能復育生態。分析發現,人類在世界各地引入大型草食動物,使許多生態系統恢復了已喪失的特性,抵消了滅絕的影響,使生態接近滅絕前的晚更新世。擬人化的說法最終使研究問題受到侷限。
但是翻土這件事情本身實際上有其益處。有些外來物種則帶回了許多遺傳特徵。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河馬和已滅絕的特殊哺乳動物南方有蹄類一樣,是大型半水生哺乳動物 野豬翻土行為和已滅絕的巨型西貒科一樣,對生態系有益處 主要作者、雪梨科技大學博士生埃里克.隆格倫(Erick Lundgren)認為,「入侵種」這個詞無法呈現這些生物對其他物種的生態益處,這樣的描述沒有幫助。然而,以這篇研究作為開端,還有許多細節需確認,例如引入後是否會有外來種原有的負面影響?以及當年的生態系功能究竟是什麼樣貌?這篇研究帶出一個新的可能,但要形成具體的保育行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許多物種做過這些野豬的翻土工作。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
像北美,更新世晚期就是巨型的西貒科在翻土。林大利 審校 1993年,哥倫比亞大毒梟帕勃羅.艾斯科巴(Pablo Escobar)被槍殺,身後除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古柯鹼帝國,還留下一座動物園,裡面飼養著各種野生動物。
人類引入大型草食動物,使生態系統恢復了部分已喪失的特性 研究作者之一、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生物與演化生物學學者約翰.羅文(John Rowan)解釋:「這些在南美的圈養的河馬在食性和體型上和已滅絕的美洲駝相似,而已滅絕的特殊哺乳動物南方有蹄類與河馬都是大型半水生哺乳動物。」 本篇原審校者林大利提醒,本篇研究發現私人圈養的野生動物進入野外環境後,有機會將引入外來生物作為復育生態系功能的手段,並表明外來生物可能具備的優點。在田納西州,野豬翻土能讓樹木長得更快,因為牠們將落葉養分滲入土壤,提高了分解速度,並使樹木更快獲得更多的養分。但是隆格倫說,野豬的翻土覓食行為是一種生態系服務,在此之前提供這種生態系服務的植食動物已經滅絕了。結果發現,有些現代外來種竟復育了部分生態系統,回到人類造成大型哺乳類大規模滅絕前的狀態。」 「翻土的作用和密度有關。
將滅絕於更新世晚期和今日植食動物的生態特性作比較,包括體型、食性和棲息地,研究人員能夠量化外來種與滅絕物種的相似程度。一個保育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比較了哥倫比亞河馬這類大型外來植食動物與晚更新世(大約11萬6000~1萬2000年前)滅絕的近緣物種(如猛瑪象、巨型樹懶和巨型袋熊),牠們的特性和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這份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幾百萬年來,許多動物都演化出這種翻土行為
而是到了學校,可以有一群一起學習和打屁的「同儕」。近日,社群上在流行「寫下10個自己曾領薪水做過的工作,當中有一個假的。
至於引介合適的校友和資源,多數的老師「拿不出來」,其實就是因為在校期間鮮少去關心學生的未來生涯,或給予任何支持和幫助,當學生出社會後只能靠自己,畢業後自然不會感謝老師、或跟老師保持良好的關係,以至於學校和老師不容易跟校友和業界建立連結,當然就很難提供外界資源給在校生,因而不斷惡性循環。所謂學習熱情,指的是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學習,該門課程跟自己的未來有什麼關聯,是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或即便痛苦,依然有意願學習)。所謂的廣度,指的是專業知識之外,那些每天都發生在社會上的議題和時事,其實也很值得去了解和討論,老師應扮演「丟球」的角色,讓學生學著去關心社會、理解不同族群、同理不同觀點,才不會教出一個又一個冷漠的公民。可以的話,也願意跟學生學習(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根據2018年教育部公布「107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其中,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 9. 大學社會責任(USR) USR近幾年在各大專院校很夯的工作之一。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8. 研究和產學合作 過去幾百年來大學老師主要職責之一,透過機制鼓勵教授和學校、讓終身職的「教授」擁有做科學發展或社會創新等研究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學術自由。
5. 學著關心社會 多數的人在學生時期都忙著念書、不太關心社會。1. 引發學習熱情 大學生已經脫離12年國民(填鴨)教育了,該教的該學的基礎教育也該差不多了。
老師除了有專業上的深度,應該也要能夠展開學生視野的「廣度」。更重要的是,創造學生間彼此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環節,學會尊重別人長處,也懂得正視自己的優勢(三人行,必有我師)。
7. 理解並且支持 一般來說,學校的老師至少會比學生大一輪(12歲)左右,這通常代表老師應該經歷過更多的人事物,也就是認識更多的校友、擁有更多的資源、累積更多的經驗。但如今是資訊(網路)時代,資訊和知識的取得相對來說容易太多,若老師還是用過去的「填鴨教學」,根本看不起學生。這通常也反應了一個事實,因為許多老師並不關心社會。成立學習小組,透過作業或專案由做中學(出社會也是要團隊合作)。
6. 知道自己是誰 在學校修了那麼多課(法定畢業學分128),然後呢?最終,所有人都會走入職場、進入社會,不管你的成績高低、主修什麼、哪間學校,每個人都得坐在桌子(或螢幕)的另一端,試著說服對面的面試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3. 引導深度學習 引發了熱情、塑造了氛圍,接下來該做什麼?其實,對大學生來說,學習早該是自己的事了,老師的責任除了明確讓學生知道這件事,學習如何學習,還有就是適時的「啟發」和「餵食」吧。
」 讓我忍不住想跟風一下: 寫下10個大學老師領薪水做過的工作,當中有一個是假的。作為多數人踏入職場的最後一段旅程,如果還是被動的學習自己根本沒有興趣的東西,那根本是浪費自己時間、浪費家人的錢,也浪費了國家每年的教育經費和補助。
(根據教育部審查公布,第一期計畫107~108年度預算12億元。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沒有學習熱情、不願意學習新事物的老師,同樣也會反映在學生身上。